一度電、一滴水、一顆螺絲……在福建煤電公司,這些曾經不起眼的“小錢”如今被精打細算成了“大賬”。2025年以來,一場以“厲行節約、降本增效”為主題的專項行動席卷公司上下,從千米井巷到辦公場所,從生產一線到后勤崗位,處處上演著向管理要效益、向技術要空間的生動實踐。
精打細算,成本管控見真章
在翠屏山煤礦的井下驗收點,生產股長陳星指著滿載的礦車說:“我們嚴格考核裝載率,要求四個角必須裝滿。別看只提升了0.1個百分點,預計到年底能多創效30多萬元。”通過加強煤質煤量驗收管理,礦井裝載率創下歷史新高。在節約生產生活用水上,該站黨委書記李秀祥算了一筆賬:“地面使用自來水每噸3.5元,井下抽水電費才0.69元,利用井下水源替代地面生產生活用水,每月能省下近6萬元水費,一年預計就能節省約72萬元。這個賬算得過來!”
坎市發運站生安辦主任陳凱迪指著油耗統計表介紹:“我們通過優化作業流程、加強設備保養和杜絕車輛空載等舉措,今年鏟車油耗同比降低了25.26%,維修費用也下降了19.78%。別看單個設備省得不多,累計起來就是大數目。”該站還通過細化分解經營目標任務,將各項成本指標落實到每個班組,形成了全員參與的成本管控體系。
變廢為寶,循環利用創新值
箭竹坪煤礦的工業廣場上,工人們正在篩選煤矸石。一位滿頭大汗的老師傅笑著說:“別小看這些‘煤矸石’,里面會夾雜著煤炭,我們專人逐趟巡查,把含煤高的挑出來再篩選,這可是實打實的效益。”
除此之外,針對后期停用巷道,該礦還專項部署回收作業,截至9月底,該礦累計回收金屬支架239架、軌道3362米、管路1512米,最大化盤活存量資源,減少新材投入。
雁石發運站的維修車間里,機修隊長陳群松指著分類整齊的回收區說:“螺絲、邊角料、舊噸袋都分類收集,能修的就內部消化,不能修的就聯系回收,這叫變廢為寶。”生安辦主任劉旭濤補充道:“我們嚴格管控破碎機、篩分機這些‘電老虎’的啟停時間,避免空轉。辦公區空調溫度設定不低于26℃,人走關機,這些細節處的節約,日積月累下來也是一筆特別劃算的賬。”
優化整合,流程再造提效能
坎市發運站的裝車現場,整合后的大生產班組正在有序作業。一位老師傅感慨:“原來開機班和裝車班各干各的,現在合并成一個班,忙閑不均的問題解決了,還減少了4個人工,每年能省7萬多成本。真是‘減員不減產,降本不降效’。”
在物業管理中心陸家地站,新安裝的智能電表正在平穩運行。技術人員介紹:“換了255個智能電表后,電費繳納從被動收費變成了自覺繳費,不僅省了人工,還確保電費及時回收。”在富嶺物業站,站長指著新裝的智能控制器說:“加裝這個寶貝后,單月節省電費800元。”此外據悉,物業中心田螺形站更換新水泵后,月用電量也從900度降至180度。一項項優化整合,累積下來也是一筆不小的“降本增效賬”。
從井下到地面,從精打細算到優化整合,福建煤電公司的節約行動已融入每個環節。正如一位老礦工所說:“省下來的就是賺來的。現在我們每個人都學會了算細賬、過緊日子。”這些扎實舉措正為該公司應對市場挑戰、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。(朱德月)